修葺一新的講理村鄉里中心“講理堂”。李峰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講理村表彰先進典型,引領文明風尚。李峰 攝
河南日報記者 韓春光 通訊員 徐正瑛
初秋時節,走進洛寧縣羅嶺鄉講理村,靜謐的湖水宛如碧綠的緞帶穿村而過,平坦的巷道串起散落的座座民居,路兩旁花草繁茂,樹木蔥郁,不遠處的梯田上,村民們正在辛勤勞作,仿佛置身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不過,熟悉的人都知道,其實在幾年以前,這里還是一個戴著“貧困帽”的偏僻小山村。
化繭成蝶,其奧妙何在?
講理文化的源與流
村子中心,一個由清朝中期的舊院落修葺而成的傳統民居格外引人注目。走進院內,居中正房的黑色門匾上是“講理堂”三個鎏金大字,旁邊懸掛“無癢無序明道理,非校非學正人倫”的楹聯。這座古老的建筑作為傳承“講理”文化的載體,見證了這個小山村從矛盾紛爭到和諧共融的兩次奇妙蝶變。
據載,講理村原本不叫講理村,明朝一支金氏族人在此建村時,名叫金家山。清朝中期,由于族人迅速繁衍壯大,村莊一時繁華,又改名小街村。隨著人口增加,叔侄兄弟、街坊鄰里的矛盾糾紛也逐漸增多。
為了化解矛盾,教化民風,金氏族人在村里建起“講理堂”,并立下規矩:利用清明祭祖之時,由族內德高望重之人,從中調解評理。一時間,小街村民風清明,甚至鄰村村民發生矛盾,也來講理堂評理。清朝道光年間,小街村改名講理村。
然而,隨著時光流轉,地處深山的講理村又一度陷入困境。生產方式滯后,生活條件艱苦,鄉風村貌漸次凋敝,講理堂的講理文化也被束之高閣。
“鄰里兄弟為爭地界、爭樹苗,常鬧得不可開交。”說起曾經的講理村,村黨支部書記金相超直搖頭。村莊戴著“貧困村”的帽子,村民生活環境臟亂差,風氣日下,鄰村人都戲稱“講理村不講理”。“民風淳樸、和諧講理本來是講理村的傳統,只是那時大家把這些‘寶貝’都丟了。”金相超惋惜地說。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在駐村干部的幫扶和鄉村干部的努力下,講理村開始有了新變化:修了水泥路,安裝了路燈,建了衛生室,配備了垃圾清運車,通了自來水,加固了水庫大壩,有了扶貧車間……
2015年,村民提議重建“講理堂”,讓講理文化傳承下去。時隔200年,修葺一新的講理堂迎來第一位來評理的村民,“有啥事兒,大家商量,誰說得對,就聽誰的。”村民劉改治說。由此,民怨有了釋放渠道,胡攪蠻纏的人逐漸少了,風氣也隨之好轉,講理的好傳統重新回來了。
說理就到講理堂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些老百姓遇到矛盾鬧上講理堂,很多時候也只是希望大家給評評理。話說開了,氣兒理順了,也就沒啥了。”擺開四方桌,抿上一口茶,說起調解村民矛盾,金相超打開了話匣子。
“上天有天理,世上有公理,耐心做疏理,平心細推理,安撫人心理,勸解入情理……”重建講理堂后,這套化解矛盾的“寶典”,被編成朗朗上口的《講理歌》,醒目地掛在講理堂的墻上。
“基層矛盾千絲萬縷,有時候只講是非曲直,會導致矛盾激化,甚至蔓延到后輩,得不償失。”金相超說,法不外乎情,調解時他總是先安撫村民情緒,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要心存‘良知’,就沒有說不通的理兒。”
金相超回憶起不久前在講理堂調解的一場糾紛,矛盾的焦點是寧家兄弟被征用的一塊宅基地。1975年的分家文書顯示,院子上房三間瓦房歸寧耀武父親所有,廂房三間草房歸寧俊秀父親所有。1988年老宅基地確權時,經過父輩口頭協商,房屋所有權劃到了寧俊秀名下。由于涉事宅基地年代久遠,所有權爭議重重,兩兄弟鬧到了講理堂。
“先是吵得面紅耳赤,寸步不讓。后來,村干部就分別把兩家人叫到一邊兒單獨說理。”寧俊秀說,“氣兒先理順了,道理再講清了,就能心平氣和坐下來說話。”雖然按照法律法規,宅基地應屬自己單獨所有,但想到弟弟這些年來過得艱難,寧俊秀愿意拿出一半的補償款2000元,幫助弟弟。“理講清了,情不能斷。”念及往日兄弟情,寧耀武當即返還哥哥500元,二人握手言和。
“講理,講的是理,不能只講對錯,不說情理。孝敬父母、愛護手足、憐惜子女,是人之常情。講理的目的應該是激起人們的榮辱心、同理心、是非心。”金相超說,在講理堂調解后,冒領養老金的女婿羞愧難當;爭樹苗的鄰居重歸于好;舍不得給母親買藥的兒女開始自省反思。
如今,村民干完農活,都想往講理堂去,或圍在調解現場評評理,或坐在廊下敘敘情……無數矛盾糾紛因“講理堂”而化解,許多情誼因“講理堂”而修好,傳統智慧與割舍不斷的鄉情,讓這個村20年來無一起刑事案件。
潛移默化潤鄉風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為了促進鄉風文明,講理村不遺余力地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近年來,講理堂新添兩座館藏,以展示村莊的歷史變遷和家風家訓。村史館陳列著照片、文物、老物件,記錄了百年來講理村的發展脈絡;家風家訓館擺放著的智慧箴言,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代代相傳;傳統孝道文化元素裝點、改造的文化墻,讓孩童自幼就能浸潤在孝善文化中;百善書屋門庭若市,熱愛讀書的村民聚集在此,沙沙的翻書聲成了寧靜山村中美妙的音符……
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下,講理村這個不足600人的小山村,培養出20余名大學生,評選出“好媳婦”“好公婆”30余人,十星級文明戶10余戶,涌現出優秀老黨員溫栓定,致富標兵寧振武……2022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講理文化經過傳承創新,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講理堂掛牌鄉里中心,搖身一變成了“大講堂”,農技人員在這里介紹種植養殖技術,專家學者帶來一場場精彩講座。村民不再世代守著山坡旱地靠天吃飯,而是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因地制宜,發展煙葉、油用牡丹、光伏發電等富民產業。
為使道德文化的“軟實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硬實力”,講理村在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這些年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研學基地……吸引許多游客源源不斷地前來探尋小山村的文化底蘊。
“上可以事父母,下可以養兒女,樂歲終身飽,災年免饑荒,然后驅而之善。”在前來研學的孩子面前,金相超講起了先輩們的教誨,滔滔不絕,擲地有聲,讓歷久彌新的講理文化充盈鄉間,不斷回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