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到2025年,我省將初步構建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分級分類保護傳承體系。到2035年,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建成,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保護、充分利用、活態傳承。
各類保護對象“應保盡保”
據介紹,我省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已連續獲國務院批復2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總數達到81個,中國傳統村落400個,歷史文化街區35片,歷史建筑5945處。
根據《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方案》,我省今后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方面,將注重從分散保護走向協同保護,全面保護好古代與近現代、城市與鄉村、物質與非物質等歷史文化遺產,實現各類保護對象應保盡保。注重將中華民族悠久連續的文明歷史、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代表性的建設成果納入普查認定范圍。不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歷史地段、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紅色文化遺產等各類保護對象名錄。
注重系統保護歷史風貌
按照要求,我省將突出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等區域以及長江、淮河等流域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充分挖掘并保護古河道、古驛道、古茶道、徽商古道、近現代交通線路等文化線路,分層次、分類別串聯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構建融入生產生活的歷史文化展示線路、廊道和網絡。
在保護過程中,要注重系統保護歷史風貌。保護歷史城、鎮、村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人文環境、農耕生產環境。保護歷史城區城垣輪廓、空間格局、歷史軸線。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肌理、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等環境要素。保護能夠真實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老廠區、老校區、老港區、風景名勝區等歷史地段。
在保持原貌的情況下活化利用
歷史城、鎮、村,包括歷史街區、歷史建筑,是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的空間載體,《實施方案》從不同層面提出了更貼近群眾生活的政策措施。如對于歷史城區,要求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完善基本生活功能,形成宜居、宜業、有活力的特色城區。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歷史地段等區域,要求增設“口袋公園”等公共空間,改造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探索“微管溝”等適合狹窄街巷的市政管線建設方式。
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可利用具備條件的文物建筑作為博物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更好服務于公眾。比如,在保持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按照最小改動原則,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必要的設施這些方式來適應現代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要求發揮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等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塑造鄉村文化空間,促進文旅農旅融合發展。(記者 姜志遠)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