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股票 > 正文

“無聲合唱團”發起人走進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相關資料圖)

攝影記者 蕭顥

通訊員 李霞

9月8日,“無聲合唱團”發起人之一、藝術家李博,受邀走進武漢美術館(琴臺館),為該館特邀的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第二聾啞學校師生講述了正在該館展出的藝術作品《無聲合唱團》背后的故事。

李博(右)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展廳分享

聽李博講述“無聲合唱團”的奇跡

武漢美術館重磅展覽《洄——第八屆繁星計劃青年藝術家研究展》中《無聲合唱團》這件藝術作品,用視頻、繪畫等藝術形式,再現了“無聲合唱團”的成長歷程。

“無聲合唱團”在北京音樂廳演出

讓聽障孩子一起合唱,還登上音樂廳的舞臺演出,這聽起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無聲合唱團”做到了!由藝術家李博與音樂人張詠等共同發起的“無聲合唱團”,不僅登上北京音樂廳,還將應邀走進國家大劇院和悉尼歌劇院。

觀眾為“無聲合唱團”豎起大拇指

“無聲合唱團”由藝術家2014年采風時偶然接觸到廣西偏遠小縣城的近20名聽障兒童組成的,李博和張詠用了近5年時間,用獨特的教學方法、愛心和耐心教會了孩子們用藝術發聲,打開了這些山區聽障兒童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迄今為止,藝術家已經陪伴了孩子們整整10年,最初這群孩子在上小學,現在他們都已經進入高中、大學和社會。藝術家幫助孩子們發出自己的心聲,也見證著他們人生的蛻變。

不過,李博說,“很多人認為我們是做公益項目,但我覺得我們做的一直是藝術項目。不是我們幫助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幫助我們深化了對藝術和人生的認識。”

通過李博的分享,同樣的生命處境,引來強烈的共鳴——雖然身患聽障,但一樣可以綻放。當日活動現場,來自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第二聾啞學校的孩子們,在手語老師的同步翻譯下,“聽”李博的分享“聽”得入神。不少孩子在分享結束后,主動找李博交流。自從2004年開始做“無聲合唱團”藝術項目,李博和團里20幾名孩子都成了親人,面對聽障孩子的手語加簡單發音,李博交流完全沒有障礙。

李博鼓勵孩子們說:“我們做無聲合唱團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讓更多的普通人感受到你們的力量,你們都是非常棒的!”

在音樂療愈師的帶領下感受音樂的律動

李博的分享結束后,來自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第二聾啞學校師生來到該館報告廳,在藝術家李博、音樂療愈師宋曉玲和手語老師的帶領下,進入音樂療愈的體驗。

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報告廳舉行的音樂療愈課

在一圈圈蠟燭營造的浪漫氛圍中,宋曉玲利用鑼、缽等發聲樂器,讓孩子們依次感受和體驗樂器律動帶來的感受。

李博引導孩子們開嗓

孩子們在感受了中國鼓的振動后進行開嗓練習,受到鼓舞的孩子們,發出的“啊”聲一陣高過一陣,與鼓點一起共振,讓報告廳的地板都振動起來。

“藝術的分貝”激發聽障人群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據武漢美術館(琴臺館)介紹,本次活動聯合了多個藝術團體聯動,是《ACS·繁星說》系列公教活動之一,也是該館“藝術的分貝:武漢美術館聽障人群美育體驗課”。

《ACS·繁星說》是依托武漢美術館品牌展覽《洄——第八屆繁星計劃青年藝術家研究展》而開展的系列藝術家分享會,(ACS指Art, Creativity, Sharing在英語中的縮寫,即藝術、創作、分享)。在展覽期間,館方定期邀請參展藝術家來到現場,與公眾面對面交流分享,希望通過藝術家們的創作分享,拉近公眾與當代藝術的距離,打破對當代藝術的固有認知。

本次公教活動現場

“藝術的分貝:武漢美術館聽障人群美育體驗課”是武漢美術館針對聽障人群開展的美育項目,旨在通過用個性化、多樣化的藝術美育課程幫助聽障人群充分發揮視覺、觸覺、味覺等優勢,幫助聽障人群潛能發展,激發聽障人群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促進其綜合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增強社會競爭力,幫助殘疾人更好地就業。武漢美術館也多次走進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將豐富多彩的美育課程、圖書畫冊送進去,也邀請孩子走進美術館,本次活動,將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請到美術館,參與活動,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為聾啞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平臺,感受藝術,親近藝術,參與藝術。

(文中“無聲合唱團”資料照片由受訪者提供,現場照片為極目新聞記者攝影)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