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聚焦林草碳匯?院士專家建言獻策


(相關資料圖)

(掃描二維碼看視頻)

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這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的鮮明體現,是我省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能源革命的戰略需求。
    9月6日,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綠色碳匯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舉行。該平行論壇由省林草局、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太平洋保險山西分公司共同主辦。與會專家圍繞“以林草碳匯為主的綠色碳匯助力能源低碳發展”進行主旨演講,為更好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大局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北京林業大學草學院院長董世魁在以“草原碳匯現狀與機遇”為主題的演講中提到,極度退化草原通過人工恢復可以增加40%-50%的碳匯。我國草原面積3.928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0.9%。我國可全面加強草原資源保護,提升草原碳匯,建立草原生態碳匯產品核算與應用機制,推進草原碳匯進入碳交易系統。
    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處長張國斌在以“林草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及途徑”為主題的演講中指出,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要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加強用途管制。科學高效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生物質能資源,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建立健全林草碳匯產品交易機制,完善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和方法學體系。鞏固提升林草碳匯能力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探索推進林草碳匯產品價值多元化市場化補償。
    北京林業大學林業金融研究院院長秦濤認為,節能減排和增匯固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基本途徑。碳匯價值實現方式包括交易變現和融資變現。碳匯價值實現需要通過金融創新進行融資變現,探索利用質押融資、債券、基金、資產證券化、信托計劃等金融工具推動碳匯融資變現,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碳匯領域,促進碳匯實現價值轉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科學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和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雙向發力”,累計營造林5176.58萬畝、撫育森林133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59億立方米。近年來,累計修復退化草原86萬畝,種草改良123萬畝,建成草種繁育基地0.65萬畝,碳匯貢獻成倍提升。全省認真貫徹落實濕地保護法,加強濕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累計建成濕地公園63處、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3處,發布省級重要濕地10處。多年來,我省建設了12處國家沙漠公園,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035.65萬畝,81.8%沙化土地的植被蓋度大于40%,全省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較2004年減少359.85萬畝和246.75萬畝,在荒漠變綠洲的生態變遷中,固碳釋氧,筑牢屏障。
    今后,我省將借助堅決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林草碳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以厚植綠水青山、壯大金山銀山的新成效,助力譜寫“雙碳”目標新篇章。
    

本報記者王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