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推薦 > 正文

推深做實生態補償制等生態改革 安徽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我省加快建設環境優的美麗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年來,我省加快建設環境優的美麗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推深做實林長制、生態補償制等生態改革,縱深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碳達峰碳中和經濟社會系統變革,全面啟動 “四條生態廊道”建設等,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新改善。

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監測顯示,去年全省PM2.5均濃度34.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84.6%,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83.5%,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目前,全省森林面積626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0.22%。

“雙碳”目標引領全面綠色轉型

日,寶武集團馬鋼技術中心傳出消息,馬鋼牽頭承擔的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傳感器”專項正式啟動。項目聚焦“特種鋼生產關鍵參數在線檢測傳感技術開發及示范應用”,周期3年,成果應用后將提升馬鋼特種鋼“高效、智能、綠色”水,軋制廢品減少20%,能源消耗降低5%,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萬噸。

“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隨著“雙碳”目標提出,經濟社會發展迎來廣泛而深刻的系統變革。

去年以來,“雙碳”工作亮點頻現。我省在全國率先推出“碳指數”服務,在全省統計部門企業聯網直報臺上線,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節能降碳在線“診斷”;浦發銀行合肥分行與蘇州分行聯合落地全國首筆碳中和掛鉤貸款,這種模式下,企業融資成本隨著碳減排量的上升而下降;蕪湖長江LNG(液化天然氣)船舶加注站成功完成首船加注,標志著全國內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試運營;全省首筆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落地……

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科技和產業支撐。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我省大力培育壯大的十大新興產業之一。管行業就要管產業。去年起,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推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由環境監管向環境監管與產業發展并重轉變,組成工作專班,強化頂層設計,“雙招雙引”戰場上打出系列組合動作。如確定第一批重點合作園區、重點培育企業、重點項目名單,推動中國環科院在合肥成立“科創中心”,借力省內外商協會搭建招引臺,與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織參加會展等。產業發展整體呈現活力增強、快速發展的態勢。

“我們正著力構建‘1235’安徽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架構,‘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標是產業總產值達8500億元。 ”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降碳、節能、減污與經濟增長相融合為核心,以“雙招雙引”、培育壯大為發展路徑,以龍頭骨干企業、產業集聚園區、研發創新臺為發展支撐,發展新能源、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塊,為全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減污降碳作出更大貢獻。

污染防治攻堅改善家園環境

江河湖泊,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流域人民的福祉所系。作為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省份,我省以大格局認識大戰略,以大修復促進大保護。保護長江,我省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漁三件大事,聚焦“水清”“岸綠”“產業優”,推深做實關污源、納統管、護物種、禁新建、建新綠、減存量、進園區、強機制;整治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打實貫徹長江十年禁漁令。去年,我省長江流域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2.7%,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

治理巢湖,合肥市推動新一輪綜合治理,系統實施碧水、安瀾、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和點源、線源、面源、內源“四源同治”。巢湖均水質達到IV類。去年6月,巢湖作為全國唯一系統治理湖泊,入選國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十大工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年來,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環境改善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三大主戰場。保衛藍天,我省持續以“五控”為抓手,即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開展夏季揮發有機物治理攻堅、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等。保衛碧水,我省推深做實河(湖)長制,重點推進城鎮污染、農業農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業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衛凈土,我省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突出工業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等。

提升生態體系質量和穩定,需要大力整治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我省強力推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持續開展省級生態環保督察,推進新一輪“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縱深推進改革激發綠色動能

生態改革激發綠色動能。去年以來,我省抓制度創新,建立田長制,試點環境專項監督長制度,縱深推進林長制、生態補償機制、河(湖)長制等,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我省去年起建立田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和相關配套制度,初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耕地保護新機制;按照“先試點、后規范、再推廣”思路,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制,將環境監督基本單元最小化,與河(湖)長、林長形成環境監督“一張網”,進一步保障監管無盲區。

縱深推進林長制改革。我省高質量推進全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建設,深化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并進體制機制,實施安、健康、碳匯、金銀、活力“五大森林行動”。去年3月,我省全面啟動“四條生態廊道”建設,目標是把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綠、城鄉共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廊道。經過一年實施,4條河流沿線兩側各15公里范圍內共完成造林28.2萬畝、退化林修復13.2萬畝、森林撫育71.3萬畝。目前,全省5.2萬名林長守護400萬公頃森林和100萬公頃濕地。全省森林面積達6262萬畝,森林蓄積量超過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0.22%。

縱深推進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70億立方米干凈水,連續多年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 (黃山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在接續開展三輪試點基礎上,我省與浙江省共同謀劃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加快建立科學的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樣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新典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向“長治”。(記者 夏勝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美麗安徽 經濟社會 綠色轉型區 生態環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