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網上可能遇到這樣的困擾:在某新聞客戶端上點擊瀏覽了一條資訊,之后每次點開就會不斷收到各種與之相關的新聞或廣告推送……在算法推薦持續不斷地“精準推送”下,網絡用戶關注的信息領域很容易受到大數據的引導和控制,變得越來越狹窄,導致用戶不知不覺陷入“信息繭房”。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出臺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指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用戶提供便捷的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用戶選擇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相關服務。網絡信息內容的生態治理,是我國近年來互聯網治理的重點。此次網信辦出手規范算法推薦,在一定程度上整治了網絡平臺亂象,也保障了用戶的個人信息選擇權。
數字化時代,算法推薦一方面給內容分發帶來精準傳播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造成價值取向的困擾。近年來,互聯網平臺如短視頻平臺、各新聞客戶端等根據用戶瀏覽習慣,以“流量為王”的利益邏輯,通過熱搜、超話、炒作等方式向用戶推送相關“利益鏈”內容產品。算法推薦以爭奪流量為目的、側重商業性考量,其背后的“假新聞”“后真相”“標題黨”等問題層出不窮。同時,用戶長期被算法推薦的同類信息包圍,處于“信息繭房”之中,最終可能導致個體的“信息孤島化”,也容易使人產生偏見,排斥其他合理性觀點等行為。
因此,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內容審核、內容評級等干預機制很有必要。從內容推薦要求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到不得實施流量造假、控制熱搜等影響網絡輿論,《規定》相關規定堵上了監管漏洞,給算法推薦服務戴上了“緊箍咒”。相關職能部門也應進一步提高執法技術水平,明確監管職責,加強安全評估和監督檢查工作,提升監管效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國家網信辦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強化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也向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敲響了警鐘:算法推薦不是“法外之地”。互聯網平臺應加強行業自律,樹立正確價值導向,認真學習并自覺踐行《規定》相關要求,真正把選擇權交給用戶。無論用戶是否選擇算法推薦,網絡平臺都應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最大限度剔除低俗不良信息,推薦更多優質、正能量的內容,讓網絡用戶擺脫“信息繭房”。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