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這句形容優秀的人才會跟隨能夠發揮自身才能的明主做事的古語,放在當下的公募行業亦不為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寶盈基金發布公告表示,旗下基金經理李進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這也是近半年來寶盈基金旗下離職的第三位權益類績優基金經理。除基金經理頻現離職外,作為一家成立長達20年的老牌基金公司,寶盈基金至今管理規模仍在起起伏伏中原地踏步,更遠低于“同級生”。有分析人士指出,未來寶盈基金想要打破規模增長阻礙,在業內占據一席之地或也困難重重。
再現績優“舵手”離職
距離上一位權益類基金經理離職不過2個月,寶盈基金旗下再有“舵手”離場。5月15日,寶盈基金發布寶盈鴻利收益靈活配置混合、寶盈研究精選混合、寶盈先進制造靈活配置混合共3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根據公告內容不難看出,相關基金的原基金經理李進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并于5月15日離任3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后,由共同管理的其他基金經理肖肖和張仲維分別繼續管理。
公開數據顯示,李進自2013年8月加入寶盈基金,至今已近8年,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自2016年10月開始擔任基金經理一職,先后任寶盈策略增長混合、寶盈鴻利收益靈活配置混合等5只基金的基金經理,累計任職4年有余的背景下,任職期間最佳回報高達246.6%,其余多只基金也在任職1-3年期間,創造了72%-211%不等的任職回報,可謂優秀。而且李進不僅業績好,在業內的風評也較佳。據一位公募從業人士評價稱,李進人品好、踏實,還很顧家。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雖然近日李進離職的公告才正式披露,但在此前,已有持有人猜到了這一情況。據天天基金網中寶盈鴻利收益靈活配置混合的基金吧內容顯示,自4月29日披露新任基金經理肖肖與李進共同管理該基金的公告后,懷疑李進要離職的評論就不斷出現,更有持有人表示,“如果李進離開,堅決贖回”,由此不難看出持有人對李進的認可。如今離職已成“板上釘釘”,那么,李進的未來去向會是哪里?北京商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李進的下一站或是景順長城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除李進外,今年3月,寶盈基金旗下另一位加入近8年,任職才剛滿2年的基金經理郝淼也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據悉,郝淼任職期間的最佳回報為183.83%,也一度被市場所看好。另外,若從近半年看,寶盈基金旗下還有一位基金經理曹潛于2020年11月27日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數據顯示,曹潛曾任職達2年的寶盈醫療健康滬港深股票也曾實現154.75%的任期回報。
緣何近期頻頻出現績優基金經理離職,又是否會對相關產品的未來運作造成影響?寶盈基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方面認為,基金經理的離職不會對產品運作產生影響。寶盈基金一直都是投研一體化,還是希望以時間說話,去證明公司整體的投研實力。
在財經評論員郭施亮看來,近期市場背景下,基金經理離職出走,一方面可能與同行競爭高薪搶人因素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之前市場行情比較好,部分基金經理獲得比較好的報酬,或者從公募轉向私募,以期獲得更好的人生突破點不無關系。總體來看,市場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基金經理的去向以及行業人才搶奪的程度。
南方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則認為,隨著國內公募行業發展走向成熟,各方面的資源也正逐步向頭部機構集中,這既反映在規模上,也反映在人才上。而頭部機構憑借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強化自身實力,并為投研服務,也能更好地成就基金經理。受此影響,中小型公募人才逐步流失,甚至持續加速的情況就可以想象的到了。
規模驟降墊底“同級生”
事實上,近期困擾著寶盈基金的,不只有投研人才的流失,還有規模的下滑。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寶盈基金成立于2001年5月,時至當下已整整長達20年。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機構的總管理規模卻僅約為588.11億元,較2020年末的674.72億元環比下滑12.84%。若僅關注非貨幣基金的情況看,則同期數據自570.52億元縮水至437.1億元,降幅約為23.39%。
具體到各細分類型基金的規模變化情況看,股票型基金規模下滑最為明顯,由122.54億元降至53.48億元,降幅約為56.36%。同期,混合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管理規模也雙雙縮水,下降幅度分別為17.21%和8.68%。
需要注意的是,非貨幣規模的明顯下降,使得寶盈基金在全行業規模排名環比明顯下滑,由2020年末的第52位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第60位。另外,這一數據更遠低于曾與寶盈基金同年成立的其余4家公募基金公司。
數據顯示,同樣成立于2001年,成立至今已近20年的公募基金公司還有易方達基金、銀華基金、長城基金和融通基金。從4家基金公司最新一期的非貨幣基金規模情況看,易方達基金和銀華基金分別約為9346.13億元和2211.66億元,遙遙領先。長城基金和融通基金雖然相較前者略顯弱勢,但規模也達到了767.33億元和653.28億元。
對于一季度非貨幣管理規模下滑的原因,寶盈基金在回應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春節后市場風格出現了較大變化。不止是公司規模受到影響,整個行業都出現了類似情況。具體來看,有客觀的原因,也有公司自身的原因,內部也在反思和檢討。
郭施亮坦言,一季度非貨幣規模環比下滑,可能與市場環境因素、管理人的基金資產管理能力以及一季度投資回報預期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因為對多數投資者而言,也是抱著“一夜暴富”的夢想快速涌入,卻很少愿意陪伴基金成長壯大,尤其在市場表現不佳時,基金投資者贖回需求明顯增加,也導致了部分基金公司的規模縮減。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指出,今年春節之后,A股市場大跌對基金,尤其是權益類基金的規模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還導致新基金的發行規模較小,以及基金申購少贖回多的情況發生,從而也使得部分基金公司的規模縮水。
未來發展多題待解
雖然今年一季度的基金規模變化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出現較大波動,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寶盈基金20年的發展歷程中,規模的起起伏伏已成常態,且長期增長緩慢。
就非貨幣基金規模情況而言,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寶盈基金曾在2007年三季度A股第一輪“牛市”前后實現了219.72億元的階段高點,但隨后迅速下跌,并在2010-2013年期間維持在100億元附近。直至2014-2015年第二輪牛市來臨之際,寶盈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再度沖高,并一度突破600億元,創下647.04億元的歷史高點后,繼續震蕩走低,2017-2019年區間則在100億-200億元附近來回波動。
前述公募內部人士直言,影響一家公募規模增長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業績表現,只有給持有人帶來好的投資體驗才能不斷增強黏性。同時,產品布局和渠道影響力也是重要一環,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覆蓋的范圍小且不被渠道方認可,那么規模持續增長的難度也很大。此外,人才激勵政策尤為重要,畢竟基金公司的核心是人才,優秀的管理業績背后,需要不斷吸納優質的投研人才。
正如該內部人士所說,據公開數據顯示,雖然寶盈基金成立至今已達20年,但旗下成立超5年,甚至是10年的產品數量較少。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0日,寶盈基金旗下有數據統計的5年以上的基金共15只(份額合并計算,下同),10年以上為8只。相較之下,同在2001年成立的易方達基金在這一區間可納入統計的基金則分別達到85只和25只。
郭施亮表示,若一家機構成立時間較長,卻規模發展緩慢,可能與自身的資產配置能力有關,這時可以選擇變更基金經理,或者高薪尋找更好的基金管理人才,來提升基金凈值的投資回報預期。只有投資回報能力得到持有人的認可,才有望吸引更多的資金涌入,從而促進基金規模的壯大。
不過,在前述公募內部人士看來,當下中小型公募想要彎道超車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一般能夠被市場關注,在行業內占得一席之地的通常是兩類公司。一類是‘大而全’,即管理規模大、產品覆蓋面廣,且有長期品牌影響力的頭部機構。另一類是‘小而美’,即雖然管理規模較小,但自身在某個細分領域具備一技之長的中小型機構。不過,隨著公募行業發展得越發成熟,小而美的機構也正在分食其他機構的‘蛋糕’,并逐步成長,且頭部機構的資源把控也更加強勢,想要短期內能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