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探索一流人才培養新路徑-環球熱推薦


【資料圖】

2021年初,山西大學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成功入選拔尖計劃2.0,成為全國32個入選基地之一,這標志著該校物理學專業在培養拔尖學生方面進入國家第一梯隊。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2018年以來,山西大學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持續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致力于培養一流人才。
    

改革+創新
    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山西大學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博士生孫小聰常去的自習室對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堃墀教授及其夫人謝常德教授的辦公室。對孫小聰等山西大學“優才計劃”學生而言,“面對面”向院士討教已成為常態。
    近年來,山西大學先行先試,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人才培養方案年年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革,蹚出了一條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新路。
    “本—碩—博”貫通培養,讓成才通道更順。依托物理學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探索建立本—碩—博“貫通化”“學術化”“開放化”的全過程培養模式,試行“優才計劃”,通過動態擇優、教授做學業導師、提前學習碩士課程、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和高水平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等措施,建立了基礎型拔尖人才重點培養機制?!皟灢庞媱潯眴右詠?,先后有135名優秀本科生入選,目前已累計發表科研論文200余篇,獲得美國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皟灢庞媱潯边€將逐步推廣至哲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環境科學等學科專業。
    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讓創新能力更強。學校堅持以提高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機制,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注重對學術學位研究生系統科研訓練為基礎的知識創新能力培養。探索產教融合育人機制,以雙導師隊伍和專業實踐基地為依托,注重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發展競爭力為基礎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五年來,學校建立省校兩級30余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創新中心、產教聯盟),新增行業導師57人,專業學位校外導師達到621人,推動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跨學科、寬口徑,讓學術視野更廣。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打破學科壁壘,優化“跨學科綜合教育,寬口徑專業交叉”人才培養思路,培養學術素養更加綜合、更加全面的復合型人才。先后開設初民學院“文學+史學+哲學”文科試驗班、“應用化學+生物科學”理科試驗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金融學”工科試驗班等。2018年“跨學科綜合教育,寬口徑專業交叉—山西大學初民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山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學院+書院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2021年8月,山西大學成立了三立學院(三立書院),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國內領先、富有區域特色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三立書院以科學知識傳授為基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依托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在體制機制和教育教學上大膽改革創新,探索學院+書院的“雙院”育人模式,立志于培養勇攀科學高峰、富有創新潛力的學術英才,打造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新高地。在這里,每個同學都有兩個身份,既隸屬于一個學院(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同時又隸屬于一個書院(三立書院);既在學院接受專業教育,也在書院接受通識教育;既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也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
    學校探索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三制”改革,推動實現學生快成才、多成才、成大才,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保駕護航。書院制重在創設環境,注重“浸潤”“熏陶”“養成”“感染”“培育”。導師制重言傳身教,注重經師與人師相統一。學分制重在制度設計,以學分積累作為畢業標準。
    學院在實行“三制”基礎上,建立完善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機制,為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提供堅實保障。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每年遴選出不超過25名本科新生,單獨編班,小班授課,實行啟發式、研究性、聯合式教學。在近期教育部“提問與猜想”活動中,拔尖學子團隊參賽項目進入評審答辯環節,共有18個項目從全國各拔尖基地報送的101個項目中脫穎而出。
    

專業+通識
    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山西大學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了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內培養與課外培養相結合、基礎能力與創新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形成了科學基礎與人文素養深度融合、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協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學校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陣地功能,創新課程教學方式,加強專業課程教學建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遵循“兩性一度”標準(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積極開展“金課”建設,加強具有學科優勢、區域特色的優質線上課程建設。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啟動智慧教室建設,引入“互聯網+”課堂互動教學軟件,著力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教育課三位一體的大思政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突破“專業視域”和“知識視域”,注重個性化和差異化,致力于從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一體建設著手,推動課堂從單向度的知識傳授向立體化育人轉變。先后開設300多門通識課程,涵蓋文、史、哲、理、工、經、管、法、教、藝、醫11大學科門類,特別是增設了《戲劇中的山西印象》等7門“感知山西”系列綜合素養通識課。
    學校還堅持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為主要陣地,堅持“五個融入”,注重發揮黨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主體聯動作用,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對接合作,持續提升實踐育人成效。在“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中,獲得全國特等獎3項、一等獎11項、二等獎13項,省級獎項220多項。
    

李林霞 王阿倫 耿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山西大學 專業課程 通識教育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