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能”-環球視訊

9月30日下午,在中國寶武太鋼集團不銹冷軋廠冷連軋作業區,一卷3毫米厚的鋼板,經過6道工序13個道次,被“搟”成了0.25毫米厚的帶鋼。這里,能夠生產全球最高等級的不銹鋼冷軋板,而同樣“牛”的還有班長牛國棟。

像往常一樣,牛國棟在生產現場處理完技術難題并巡檢一番后,又匆匆來到“牛國棟創新工作室”與成員們研討項目。這間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陳列著部分技術創新成果,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琳瑯滿目的獎章與證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三晉工匠、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一項項榮譽見證著這位“牛人”的奮斗歷程和不凡成就。


(資料圖)

10年前,太鋼引進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填補國內空白的寬幅光亮板生產線。由于自主核心技術跟不上,以致起初操作時問題不斷。關鍵時刻,牛國棟主動請纓擔任了寬幅軋機大班長,開始對設備進行調試。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工友們仍然記憶猶新,“這項任務太重大了,可不是任何人都敢挑、能挑得起的。”

僅僅不到一個月,牛國棟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實現一次過鋼成功,試生產15天后即開始正式投產,創造了單機架軋機調試時間最短、投產最早、產品質量起點最高紀錄。

BA板是不銹鋼產品中的高端產品,被稱作不銹鋼中的工藝品,對尺寸和光潔度要求非常高,市場上論米賣,價格不菲。但BA板生產命中率低,要進軍高端市場必須先突破這一障礙。

為此,牛國棟多次去優秀企業學習,同下工序的縱切和檢驗工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經過不斷地探索、試驗、總結,牛國棟找到了解決BA板表面光潔度和板型控制等問題的方法,即“軋制過程中提高BA板命中率操作法”。此操作法被推廣普及后很快收到實效,僅半年便創效450萬元。

多年來,牛國棟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創下了諸多“第一”:控制悠卷斷帶“五步法”,成功解決了鋼卷質量控制問題,每年可為企業減少損失710萬元;“焊縫連續通過五機架連軋機一減二抬三調整”操作法創效1026萬元,被評為山西省“五小”競賽一等獎……

“牛人”也需百煉,方能成鋼。

牛國棟的起點并不高。1997年,從原太原冶金工業學校軋鋼專業畢業的他走進太鋼,成為了一名軋鋼工人。當時,沒有實踐經驗的他因許多工作“拿不起來”,沒少挨師傅批評。也就是從那時起,他不服輸的“牛”勁兒被激了起來。

“不想被瞧不起,也不想‘差不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回憶起那段艱苦奮斗、艱難趕超的日子,牛國棟依然歷歷在目。書“啃”了一本又一本,師傅們被請教得“不耐煩”,下班后在工作現場一揣摩就是兩三個小時……不到一年,牛國棟就成了班組的技術能手,在太鋼集團技術比武中連續兩屆蟬聯冠軍。

參加工作至今,廠里的冷軋機已更新了四代。對牛國棟來說,每次新設備的啟用都是挑戰和超越,使他從一名普通軋機工人蛻變成軋鋼一線的高級專家。

牛國棟深知,搞技術創新,僅憑一己之力是遠遠不夠的。2011年,牛國棟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此后,他帶領團隊攻難關,解難題,開展“一月一課題,一月一攻關,一月一總結”活動,在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優化軋制工藝、創新操作方法,累計完成創新項目150余項、總結推廣操作法25項、發明專利授權16項,為企業創造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

讓牛國棟引以為豪的是,經過創新工作室這座“熔爐”鍛造,一大批普通軋鋼工人成長為技術能手。僅他一人就為廠里培養出5名高級技師、22名技師和50名高級軋鋼工。“牛師傅讓我們相信,普通工人也能在中國‘智’造中占有一席之地!”徒弟李竹說。

工作室的墻上,醒目地寫著牛國棟團隊的座右銘:“創新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改變一點點。”正是這樣一群懷揣匠心的領跑者,挑戰一個個“不可能”,讓民族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去年,我們把總結的先進操作法應用到了生產中,成立了‘冷連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創新項目組,實現年創效益240萬元。”牛國棟說,2021年以來,冷連軋積極響應公司號召,實現智慧再升級。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遠程智控、“寶羅”集群打造極致能效;智能庫區與跨廠區地鏈構成綠色物流,實現了從立體集成生產到全線數字遠程智控的飛躍。一臺臺機器人逐步上馬。面對自動化與大數據結合的新事物,他將帶領團隊精益求精、再攀高峰。

當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讓牛國棟激動不已。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已連續三屆當選。

“我愿做一道光,照亮更多的人。”牛國棟袒露心扉,立志為企業壯大、國家發展、民族復興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張毅 韓若楠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技術能手 技術創新 軋鋼工人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