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環球觀點:【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系列報道之三十九)】扎實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資料圖片)

婁煩縣天池店鄉孔河溝村種植戶開心地捧著剛收獲的馬鈴薯。本報記者姚凡攝

鳥瞰汾河水庫,煙波浩渺、碧水連天、綠樹環繞。汾河水庫位于婁煩縣東部,始建于1958年,水域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水庫。
    9月16日,記者跟隨太原市走基層看發展主題采訪團來到婁煩縣。首站來到汾河水庫,記者便被這雄偉壯闊的景象所震撼。
    婁煩縣是太原市唯一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秉承“生態優先、綠色引領、融合發展”三位一體總體思路,確立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主目標,打造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全域旅游示范縣、城鄉融合發展示范縣“一主三翼”的戰略目標。
    如今的婁煩,依托綠色自然資源優勢,努力保水、富民、強縣,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群眾生活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杜交曲鎮下石家莊村:生態宜居,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采訪團從太原出發,乘車行駛一個半小時左右便來到了省城的后花園——杜交曲鎮下石家莊村。該村地處汾河水庫下游,依托便利的交通優勢、豐厚的文旅資源,全面開展宜居鄉村建設,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一方面是下石家莊村緊鄰汾河水庫,另一方面是距離省會太原較近,通過城市融合,打造文旅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杜交曲鎮副鎮長尹緒宏說道。
    尹緒宏介紹,下石家莊村與汾河灣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村企聯合模式,積極探索“旅游度假區+美麗鄉村片區”聯動的特色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設汾河灣旅游景區,實施鄉村旅游項目。
    記者了解到,汾河灣景區占地500畝,自2015年運營以來,不斷完善配套設施,逐步打造成為集農家樂休閑旅游、田園觀景、自然風光、水上游樂園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
    汾河灣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景區有民宿52間,旅游季節可提供30余個就業崗位,在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形成了穩定持續的支柱產業。
    鄉村振興細水長流。“去年,該村集體收入為110萬元,今年預計可增加至117.8萬元。為實現這一目標,在原有產業穩定發展的同時,該村擬投資1348萬元,規劃建設商業一條街、鄉村記憶館、旅游服務管理中心等項目。目前已審批立項,地勘工作已完成并形成報告。”尹緒宏介紹道。
    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下石家莊村始終堅持以“綠水青山”為發展底色,運用“生態+”模式,描繪鄉村旅游的“詩和遠方”,景美、業興、人富,鄉村振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米峪鎮鄉康家溝村:消費扶貧,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依山傍水的米峪鎮鄉康家溝村,你可以在草坪上的帳篷里小憩,可以在穿村而過的小河里嬉戲,也可以在成熟的莊稼地里體驗收獲的愜意。
    打造“園中園、地中地、吧中吧”旅游發展模式,是米峪鎮鄉提出的旅游發展總體目標。康家溝村圍繞這一目標,借助山水資源優勢,注入旅游文化元素,建設“家門口”的新晉露營地。
    “綠水青山是最寶貴的資源,我們將依托美麗的云頂山,全力打造集旅游觀光、康養度假、山水休閑、農耕體驗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生態融合發展項目。”康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王丕艷介紹道。
    康家溝村地處婁煩縣西南,距離云頂山風景區約12公里。每年5月至10月是云頂山景區的旅游旺季,全年旅游客流量達30萬人次以上。該村依托有利資源實施消費扶貧驛站建設,為往返云頂山的游客提供食物補給、休閑娛樂、特色農產品購物等服務,借助旅游消費帶動村民增收。
    王丕艷表示,今年5月,占地面積17.57畝的旅游消費扶貧驛站開工建設,主要建設內容為云頂驛站和游園。建成后,預計日均入站游客50人,全年接待游客量1萬人,不僅可以為村民提供農產品銷售場所,也可以讓村民在驛站打工,在家門口賺錢。
    記者在康家溝村看到,青翠的大山腳下,露營天幕、帳篷已經支撐起來,燒烤桌已經擺放到位。雖然還沒有正式營業,但不時有過往的車輛停下來,遠足的游客會在這里歇歇腳、喝杯茶,孩子們在小河邊高興地玩耍。
    王丕艷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將在河道兩頭擴建露營地,新建房車營地、露天影院、酒店式帳篷,開展自然課堂研學、荒野生存技能拓展等項目,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天池店鄉孔河溝村:農旅融合,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高唱一首紅色歌曲、聆聽一段紅色歷史,重走一段東征路。”當日下午,采訪團來到天池店鄉孔河溝村,記者跟隨駐村第一書記任開云踏上了這條紅軍東征路。
    1935年3月25日,紅軍東征軍團翻山越嶺從交城縣(今古交市岔口鄉)進入婁煩縣孔河溝村。從此,革命的火種播撒全縣……
    孔河溝村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紅色產業,以“紅色線路”為支撐點,配套建設“紅色展廳”“紅色公園”“紅色食堂”,開發講好“紅色故事”,形成一條紅色產業鏈,讓紅色文化之旅成為該村的致富產業。
    鄉村振興要多條腿走路。任開云告訴記者,孔河溝村地處呂梁山脈靈鐘山麓,處于亞高原地帶,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村里修建了一條5.4公里的亞高原山地自行車標準賽道,并成功申報亞高原山地自行車訓練基地,每年能吸引體育團隊100余人次到此訓練,為村民創收增添了新渠道。
    金秋九月,孔河溝村的千畝旱作馬鈴薯迎來收獲的季節,種植大戶張俊杰滿臉喜悅地在種植基地里忙碌著。一個個圓滾滾、帶著泥土氣息的馬鈴薯成為張俊杰家致富的源泉。
    張俊杰說:“今年種植了300畝馬鈴薯,預計收入可達10萬元。”
    對于銷路,張俊杰一點也不發愁。“今天上午,我還去了趟太原,給百姓漁村飯店送了250公斤馬鈴薯。我們基本上是訂單式種植,產多少就能銷售多少。”張俊杰高興地對記者說。
    任開云介紹,目前,孔河溝村圍繞脫貧鞏固提升這一目標,努力打造“紅色+體育+旅游+農業”特色鄉村,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斷提升。
    “詩與遠方”其實并不遙遠。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婁煩人民正砥礪奮進,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秀美畫卷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姚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康家溝村 石家莊村 鄉村旅游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