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主辦的“生物多樣性100+案例”全球征集活動結束公示期,海南的海南長臂猿全方位保育項目、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項目、儋州市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從全球26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海南長臂猿。記者 李天平 攝
這三個入選的項目具體分別是由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申報的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項目;海南省藍絲帶海洋環境保護協會申報的儋州市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嘉道理農場申報的世界最瀕危靈長類——海南長臂猿全方位保育項目。
實際上,海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近期頻頻被國際生態界關注,獲得多國生態專家點贊。9月初,第七屆世界自然保護大會在法國馬賽舉行,省政府新聞辦舉行中國海口·法國馬賽聯合新聞發布會,宣布經過近年來我省地方政府與環保科研機構、當地社區等各界聯合保護,極度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增加至5群33只,并在自然保護大會上發布《海南長臂猿保護案例》重大成果,這樣的保護案例讓眾多國際生態專家振奮,并稱對其它瀕危或極度瀕危物種的保護具有借鑒意義。
五源河濕地公園里的藍喉蜂虎鳥。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近年來,在濕地、熱帶雨林等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我省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基金會、志愿者共同合作。蜂虎鳥被稱為“最美小鳥”,其在海口的“家園”曾遭破壞,繁殖受到影響。后來,海口市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與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等機構共同合作,在蜂虎鳥的棲息地五源河下游建立保護小區,修整出可供蜂虎鳥筑巢的沙土坡面、連通濕地水系,打造適合蜂虎鳥的繁殖棲息地。
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經過多方努力,海口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的蜂虎種群數量已從2018年的26只增長到了72只。如今,這個保護小區已經是觀鳥圈的“網紅打卡地”,當地政府還在保護小區外建立了觀鳥棚,讓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可以方便觀鳥,目睹“最美小鳥”的靚麗風采。
在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設中,項目方還積極發動當地社區參與項目建設。由海南省藍絲帶海洋環境保護協會負責的儋州市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其項目內容除了紅樹林濕地生境修復和生態養殖技術推廣外,還有公眾教育和項目宣傳,通過項目推介會、自然課堂等宣傳活動,讓不少當地居民和青少年增強了環保意識,并積極主動參與到紅樹林種植和垃圾撿拾清理行動中去。
據介紹,我省這3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案例”的項目將與其他入選的項目匯編成冊。今年10月,案例冊子將在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期間發放,供所有行業部門交流與分享,后續還將正式出版中英文圖書。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