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世界電信日上,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底,我國建成5G基站81.9萬個,占全球70%以上,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5GSA網絡。以5G、AI、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一方面逐步給千家萬戶帶來數字化生活,另一方面,正前所未有地推動以制造業轉型為代表的產業數字化浪潮到來。“在充滿挑戰的時代加速數字化轉型”,即為今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
具體到廣東,省通信管理局數據顯示,當前,廣東工業互聯網節點建設及應用全國領先,5G基站和用戶規模、4K用戶和產業規模、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業務收入、數字經濟規模等均為全國第一。
著眼未來,廣東產業數字化,尤其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如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方向路徑在哪?工業互聯網正帶來哪些顯著變革?為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在2020年“數字新動能”系列調研基礎上,南方日報南方產業智庫進一步啟動工業互聯網調研,專業記者兵分多路,深入研發制造一線,現場直擊數據應用,于今日推出《智變——廣東工業互聯網2.0深調研特別報道》,敬請垂注。
五羊本田生產線,由賽意信息研發的智能傳感器,每天24小時實時采集設備運行時的噪聲、震動、溫度、濕度等要素,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實時優化生產運營效率。
智能制造帶來的不只是生產線上的變化,還有商業模式的改變。在湛江廉江小家電集群,借助樹根互聯打造的“根云”平臺,逐步實現整個區域集群做到全流程訂單和生產透明化管控,產業鏈各環節高效協同,訂單、設計都可在平臺上共享,這就是工業領域的“共享經濟”。
無論是在珠三角還是粵東西北地區,工業互聯網正悄然深入制造業的每一個環節。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石,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工業門類齊全,電子信息產業發達,互聯網發展基礎好,人才資源豐富,已成為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沃土。
近年來,我省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加速創新發展工業互聯網,根據計劃,到2025年實現5.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實施數字化轉型。企業競相發力,平臺崛起,龍頭引領,中小企業廣泛參與,風潮迭起,合力推動廣東由“制造大省”加速邁進“智造強省”。
??龍頭引領
“雙跨平臺”廣東數量全國最多
在2020年最艱難的疫情時期,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工業富聯)全年實現工業互聯網業務高達131%的增長,云計算業務國內客戶年度增速達到158%。
對一個擁有20萬名員工的企業,2020年度的總體人力較上一年度下降了6.4%,全年營收繼續站穩4000億大關,同比增長5.65%。工業互聯網不僅增強了企業的“抗挫能力”,也為企業降本增效。
今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15家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簡稱“雙跨平臺”)。廣東作為首批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共有四家平臺企業入選,數量保持全國第一。除華為、富士康、樹根互聯繼續“蟬聯”外,騰訊則是首次入選。
四家企業路徑不同,協同發展,華為主打“5G+AI”,富士康聚焦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樹根互聯則支撐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一步到位”,騰訊依托豐富產品線輸出互聯服務。
廣東深厚的制造業基礎,誕生了全國數量最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僅在廣州,就有20多家國內知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落戶。同時,廣東也催生了一批在垂直領域深耕的平臺企業,如美的孵化的美云智數,TCL孵化的格創東智等,依靠背后深厚的制造業基因,它們在行業中取得了長足發展。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數字化發展的意見》提到,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數字化發展新動能。其中,以數字化轉型重塑廣東制造新優勢,加快建設“雙跨平臺”以及面向重點行業、區域和領域的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
廣東“十四五”規劃也提出,著力培育若干鏈主企業和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在廣東,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借助上下游優質資源高效配置,擔綱產業轉型升級的“鏈主”,重塑供應鏈體系。
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賀東東說,工業互聯網的設備對象、工業場景在中國最多,工業數據也是在中國最多,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一定會是全世界最大的。
??萬企入局
近300萬家工業企業逐浪數字化
搶抓數字化風口,除了龍頭企業引領,一批中小企業也紛紛下水“沖浪”。
在位于黃埔區的廣州華糖食品公司,煮糖車間通過一張巨大的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工程師能通過一張圖掌握生產各個環節的數據,來料、進料、結晶情況一目了然。
公司副總經理鄧廣華測算,以前在包裝車間,每天60個工人方能搞定600噸白糖的包裝運輸,但從2018年之后通過智能化生產線改造,10個人就搞定了600噸糖的包裝運輸。
在順德北滘是中國家電制造業重鎮,隨著消費升級的變化,企業在市場上獲取到的訂單多數都是以多品種、小批量、定制化為主,且經常出現插單或者訂單調整,生產制造過程不透明,呆滯料、損耗無法管控,諸多問題困擾著中小企業主。
利用賽意信息SAPS系統構建柔性供應鏈體系,可以快速應對品類多樣化,訂單趨于小批量和快周期日趨增多等特點。
根據此前印發的《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力爭到2022年突破6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50%。
6萬億元,既是有力的增長極,更是一個遼闊的大市場。在擁有近300萬家工業企業的廣東,數字化轉型正全面推進。
截至目前,廣東全省累計推動超過1.5萬家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實施數字化轉型,帶動50萬家企業“上線用云”降本提質增效。
騰訊云智能制造總經理梁定安說,企業不用再自建平臺,調用騰訊計算能力、存儲能力、AI能力,中小企業可能一年花幾萬元,就能夠推進數字化轉型。
??政企聯手
下沉到產業集群推動全面轉型
通過制造端、研發端、供應端和營銷端的全面數字化,帶動整條產業鏈的升級,廣東制造業數字化蹚出了產業集群協同新路徑。
“上云入網”不是溯源每一個產品生產流通這么簡單,而是讓消費者需求、研發設計、生產、物流、供應鏈等龐大的數據自由流動,打造一個透明的供應鏈體系。
“按照傳統方式,可能最后快到交期了才發現某個環節出了問題,而現在訂單出現任何偏差或者不良產品,都可以隨時監測到,而工作人員可以提前介入和干預。”華為云東莞區域總經理萬成說。
“只要任何一個訂單有延誤,AI算法能夠測算出對后期制造過程當中以及對客戶交付的過程當中,這個訂單會如何影響到客戶體驗。”SAP中國區副總彭俊松說。
工業互聯網深入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的管理與融資問題迎刃而解。從事箱包行業超過20年的夢特嬌皮具品牌原總經理孫琳深有體會,“現在不僅找材料方便,跟單也方便,通過平臺把上下游的系統都打通了,工廠管理也變得輕松,數字化平臺加強企業業務情況的透明度,也有利于企業同銀行的業務對接,解決花都獅嶺箱包產業原本的融資難問題。”
這背后,也離不開信息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作為最早發布工業互聯網政策的地方,廣東充分發揮政府引領作用,率先搭建“信息高速公路”。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經過幾十年的產業積累,目前已擁有400多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如佛山的陶瓷產業、中山的燈具產業等。產業集群的形成,使得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協同、交互速度大大加快。
針對一些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多、生產零散的實際,廣東搭建了16個行業和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產業集群數字化。瞄準未來,廣東已經發布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推動產業集群數字化。
廣東“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圍繞注塑、模具、家具、五金、小家電等傳統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重點實施以傳統制造裝備聯網、關鍵工序數控化等為重點的技術改造。(記者郜小平姚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