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一群環境監測的“特種兵”——別的同事是用各種各樣的儀器監測,他們則靠自己的鼻子,他們就是環境監測嗅辨師,日常工作就是跟各種各樣的異味打交道。
異味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很多異味也是環境污染。怎么判定異味是否為污染,就是靠一位位嗅辨師去現場聞。他們的鼻子,為異味污染執法收集第一手資料。6月22日,在接到居民有異味的投訴后,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的幾位嗅辨師來到江寧區一家企業進行嗅辨,記者跟隨他們,記錄這個特殊的職業。
聞異味,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標準
嗅辨師是不是到了現場,走走逛逛吸吸鼻子就行?錯,環境監測中的異味嗅辨現場,每一道程序都有嚴格操作標準。
早上9點不到,省環境監測中心分析部的4位嗅辨師就來到了這家被投訴的廠區外。嗅辨師王駿飛熟練地從車上拿出一個三腳架,將一個氣象觀測儀器架設在廠區大門口。“嗅辨之前,先要看當天的氣象條件。”他說,進行異味嗅辨,如果是工業區,要在圍墻外面,企業上風向作為對照點,在下風向嗅辨。
當天的天氣是晴、微風,東南風向。看到氣象條件后,王駿飛和幾位同事拖著儀器箱向下風向走去,廠區門口無遮無擋,裝著采樣瓶的儀器箱被曬得燙手。每次嗅辨,他們都會帶3個真空瓶,除了鼻子在現場判定有沒有異味,還要用真空瓶收集現場的氣體,帶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
“現場嗅辨,對于氣味分成6個等級,0—2級是無異常,3是有明顯異味,4是有強烈異味,5是有惡臭。”分析部負責人、也是當天唯一一位女嗅辨師王薈說。
嗅辨時,4位嗅辨師分開站在下風向采樣點,通過嗅覺辨別。幾分鐘后,休息,繼而再繼續。這是每次嗅辨的程序,一定要3個人以上,每次嗅辨中間要稍作休息,以保證嗅辨師的鼻子靈敏度。
幾次嗅辨后,王駿飛用真空瓶采集了樣品氣體,這次任務完成。
持證上崗,嗅辨師年齡不能超過45歲
靠嗅覺判斷是否有異味污染,那是不是要鼻子特別靈敏的人才可以當嗅辨師?并不是,嗅辨師是代表普通大眾,因此嗅覺特別敏感或者特別不敏感的人都不能勝任。
王薈說,嗅辨師已經是環境監測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崗位,上崗前都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培訓中最重要的就是訓練鼻子,其中有一項內容就是聞五種氣味,分別是花香、成熟水果味、甜鍋巴味、糞臭和汗臭,通過不斷聞這些氣味,訓練嗅覺。
為了保持嗅覺靈敏,嗅辨師平時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項,比如不能有對嗅覺損傷的行為,盡量少接觸明顯氣味等,執行任務前一天,嗅辨師不能使用味道明顯的化妝品、香水、香皂等物品,執行任務當天,不可以食用“重口味”食物,“我們今天早上都是吃的白粥。”王薈告訴記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嗅覺也會減退,因此,嗅辨師的年齡不能超過45歲,如果患上鼻炎這類疾病,就要自動轉崗,嗅辨當天不能感冒。
通過嗅辨,找到違法排污的企業
因為異味投訴不分季節,省監測中心分析部的嗅辨師們一年四季都奔波在和異味打交道的現場,污水處理廠、涉氣排放的企業、河道等,都是他們工作的地方。
靠嗅辨師對異味污染進行判斷,繼而實驗室分析,找到排放異味的源頭,日常工作中,嗅辨師們多次通過自己的工作,幫助環境執法部門揪出違法排污企業。
去年夏天,無錫市生態環境局接到錫山區居民投訴,附近的工業園區異味擾民,王薈和同事們到現場執行任務。到園區公共區域嗅辨、采集氣體,到不同企業嗅辨、采集氣體,根據企業生產情況,找出企業各自的特征氣味,回到實驗室一一辨別,最后終于找到居民投訴的異味來源。執法部門現場執法,果然發現企業存在超標排放,企業被處罰并責令整改,困擾居民的異味問題得到解決。
對于嗅辨師來說,找到異味來源并解決,就是這份職業的意義。(記者 江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