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民生 > 正文

將秸稈“變廢為寶” 永城市著力破解秸稈“綜合利用之困”

“三夏”時節,行走在豫東大地的田野鄉間,收獲后的廣袤麥田里只剩下矮矮的麥茬和就地打捆等待綜合利用的“秸稈墩”,呈現出一派遼遠景象。禁燒六載,卓有成效。農村夏收,再也不見秸稈焚燒時的滾滾濃,有的只是藍天白云和麥香陣陣。“農民焚燒秸稈的時候,風一吹整片麥地都被濃籠罩,嗆得人眼睛睜不開。有時火勢控制不住,地里的農民十分危險。”永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霍克說起前些年的情景時還心有余悸。

自禁燒政策實施之后,秸稈綜合利用便是“三夏”“三秋”的“重頭戲”。如何將秸稈“變廢為寶”,甚至通過其致富,是永城市一直以來不遺余力探索研究的問題。年來,永城市著力破解秸稈“綜合利用之困”,積極探索秸稈能源化利用新途徑、新辦法、新模式,為秸稈尋找到了切實可行的不燒之路。

辛勤耕耘,終得碩果。2021年,永城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以實施秸稈打捆離田,建設規范化秸稈收儲中心為抓手,探索“四大出路”,推進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逐步建立“鄉鎮秸稈收儲中心集中打捆離田—養殖企業和生物質發電廠利用—發電產生有機灰、養殖產生沼渣沼液、加工生產有機肥”產業模式,竭力建立起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促進耕地質量持續提升、環境持續改善、農民持續增收,努力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業態。

尋找出路 確保秸稈“有去處”

行至永城市城關街道張莊村,道路兩旁一個個圓滾滾的“秸稈墩”躺在麥田里,頗為吸睛。“與其說秸稈是造成環境污染的源頭,倒不如說它們是農民增收的‘土黃金’。”霍克說,“秸稈打捆離田是實現秸稈商品化利用,發揮最大經濟效益的前提。目前,我市選擇整鄉(街道、鎮)、整村組織開展小麥秸稈打捆離田,助推我市秸稈發電、畜牧養殖及有機肥加工等產業發展。”

在永城,打捆后的秸稈將迎來秸稈綜合利用“三部曲”:“燃料化”利用,秸稈離田后直接送至長青生物質發電廠,有效解決企業燃料短缺問題,助力企業發展;“飼料化”利用,秸稈收集至收儲中心存儲,加工成優質飼草,銷往永城養殖龍頭企業以及山東、甘肅、青海等地;“肥料化”利用,秸稈作為有機肥生產原料,用于加工有機肥。

綜合利用 提升秸稈“附加值”

在永城市黃口鎮木樓村的麥田里,一輛輛打捆機正將秸稈收攏整理壓實,等待運往下一站;在新橋鎮劉營村秸稈收儲中心,農民開著滿載秸稈的三輪車來此出售,工作人員開著吊車將秸稈集中存放,堆成山的秸稈頗為壯觀;在位于十八里鎮的長青生物質發電廠,一輛輛載滿秸稈的貨車絡繹不絕,該廠以300元/噸的價格收儲秸稈進行生物質發電……

“建設秸稈收儲中心,能夠改善秸稈存儲條件、降低損耗、保證存儲安全,實現收益最大化,為秸稈飼料產業化發展提供強力支撐。”霍克說,實施主體既可以與規模養殖企業直接簽訂訂單合同開展合作,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適時銷售,把握主動

目前,永城市根據“標準相對統一、規模能力突出、配套設施齊全、安全管理規范”要求,按照有10畝以上收儲場地、有倉儲大棚、有圍墻或護欄、有監控設備、有消防能力、有穩定銷售渠道等標準推進秸稈收儲中心建設。

隨著秸稈綜合利用水的提升,許多農民還轉行做起“秸稈經紀人”。他們一邊溝通鄉鎮村莊,組織專業人員收割收購秸稈,一邊將秸稈送往企業,暢通了秸稈綜合利用的各個環節。

抓住痛點 破綜合利用困局

為全面提高秸稈打捆、運輸、加工各環節的機械作業水,根據秸稈打捆離田和秸稈收儲中心建設需要,永城市統籌整合國家產糧大縣、產油大縣獎勵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購置秸稈打捆機、秸稈揉絲機等秸稈綜合利用裝備,重點支持秸稈抓草機、秸稈大圓捆撿拾運輸車等秸稈收儲配套機具。

“實施有機肥加工項目是打造我市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模式的關鍵一環,也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需要。秸稈作為發電企業燃料,燃燒后會產生大量有機灰;作為養殖飼料,牛羊食用后會產生大量畜禽糞污;作為食用菌基料,生產后會產生大量食用菌廢料。上述農業廢棄物如處置不當,將會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霍克認為,通過鼓勵引導有機肥加工企業充分利用畜禽糞污、有機灰、食用菌廢料等發展有機肥加工,可以實現秸稈“收集—存儲—加工利用—還田”全鏈條產業發展。

可喜的是,永城市當前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產業模式利用縣,已上報農業農村部。(記者 朱保磊 通訊員 何燕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