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重拾非遺手藝 讓小吃“爐食人人馬馬”走向全國

“大家好,我現在手里拿的是太原市晉源區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吃‘爐食人人馬馬’(簡稱“爐食馬馬”)……”11月8日,走進太原市晉祠公園南門對過古唐街名為“天泰昌”的店鋪里,“爐食人人馬馬”的第五代傳承人李璐正在某社交平臺上直播帶貨。直播間里,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余名觀眾正在聽李璐介紹“爐食人人馬馬”的制作工藝和歷史。
    “爐食人人馬馬”是晉源特有的風味小吃面食,是舊時過大年必購物品。采用白玉米面、小麥粉兩種面粉和堿、米稀混合而成,用模具做出各種圖案,再上烤爐、扣鍋烤制成形后,涂食用色料,勾畫出豬貓狗兔、戲劇人物等的一種多圖形、帶色彩的糕點。可食、可玩,也可作為藝術裝飾品掛在墻上觀賞。它具有中華傳統畫的魅力,也有膳食營養豐富的特征,它的輝煌時代也是晉商繁盛的時代,作為當時晉商活動中集祭祀、饋贈、家室裝飾、身份象征的食物工藝品,當時遠銷榆次、祁縣、太谷等地。
    作為第五代傳承人,李璐從小就與“爐食人人馬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兒時,每逢過年過節,姥姥就會制作“爐食人人馬馬”,后來姥姥年紀大了,媽媽又傳承了這份手藝,可以說這份小食伴隨著李璐一路成長。隨著年齡、知識和閱歷的逐步增長,李璐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一天,當女兒拿著“爐食人人馬馬”好奇地問這問那時,李璐突然被觸動了:“如果我們這一代不把這個手藝傳承下來,那我們的后代很可能就看不到這個吃食了。”從那天起,李璐的心里就萌生出一個念頭:重拾這份手藝,將這份手藝發揚光大,讓更多人了解它。
    說干就干,李璐先是多方溝通買下了“天泰昌”的注冊品牌。原來,“天泰昌”最早就是李璐太老爺爺一手創辦的,是當時太原古縣城里響當當的老字號。過去主要經營黃酒和糕點,其中就有“爐食人人馬馬”。選定商標后,李璐又開始踅摸地方開店,最終選定在晉祠旁邊的古唐街。自2020年6月份店鋪開張以來,李璐一邊在技藝上下功夫,一邊在拓寬銷路上謀出路。
    “制作‘爐食人人馬馬’需要和面、制坯、脫模、烤制、著色5個步驟。因白玉米面有易定型、易脫模、易上色的特質,一直以來,‘爐食人人馬馬’的用料都是以白玉米面為主。”制作現場,李璐告訴山西晚報記者,為了讓口感更好,她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全麥面粉、米稀、牛奶、蛋黃,使得口感更加酥香。
    傳統制作“爐食人人馬馬”的工藝比較繁瑣,李璐改良后使用梨木制作的模具。為了豐富產品,制作的模具造型頗多,有以圖騰文化為題材的天地爺、祖宗爺、關公、佛首、福祿壽星,有寓意吉祥的如意魚、老虎、醒獅、花籃,有體現農耕文化的兔子、魚、雞、牛,還有小鏡子、小仙女等符合傳統審美的造型。
    “這款最古老的模具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你看,它的一面是老虎,另一面是獅子,如今被歲月打磨得油光發亮。”李璐指著手里的模具仔細介紹起來,脫模后的“爐食人人馬馬”花紋細膩,造型與年畫風格類似,頗有拙樸的意蘊。烤制過程中,火候是很有講究的,要用微溫火底火烤制40-50分鐘后,方可拿出。烤制后的面坯,面不改色,底部略微發黃,多了一份時間的味道。
    “著色是最后一步,著色前需冷卻晾制1-2小時。”李璐熟悉每個流程。精通工筆畫的手工藝人在著色時,會選用黃、紅、綠、藍等色彩鮮艷的顏料,細心描畫挑染,在一挑一描一畫間,一個個栩栩如生、憨態可掬的“爐食人人馬馬”被賦予了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形象頗具動畫卡通意味,又不缺少中國傳統線條的審美情趣。
    “剛開始我們走的是網店營銷模式,通過網絡直播來積攢人氣,接著又加入晉源的一些歷史文化,大家都挺感興趣,人氣就這么慢慢積累起來了。”后來,李璐敏銳地察覺到晉源文創市場的巨大缺口,今年中秋期間,她找師傅特制了晉源文化主題的月餅模子,制作了大量印有晉祠圣母廟、難老泉、太原古縣城、太山等造型的提漿月餅。僅半個多月,他們通過微店和微信群售出4萬多元的產品。
    9月20日,“爐食人人馬馬”在太原古縣城文廟非遺展上一經亮相,就吸引了無數家長和孩子圍觀。孩子們自己在烤制好的餅坯上著色。呆萌的名字、鮮亮的色彩、親自動手的互動感,像做版畫,把中國畫的精髓在點畫線條間盡情展示,讓“爐食人人馬馬”成為非遺展示期間的亮點。
    此前,稻花城開園暨第四屆花卉藝術節的廚藝大賽中,“爐食人人馬馬”也喜獲人氣獎。開園當日,攤位從早到晚被圍得水泄不通,由于太過火爆導致中午就已斷貨。“單價6元左右一個,當天賣了2000元,大概三四百件。”李璐笑著說,孩子們在玩樂間就不自覺受到傳統文化的熏染,這才是我最大的收獲。
    

山西晚報記者 薛建英 通訊員 楊潤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