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生是小仁仁,小花生是么仁仁……”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在山西曲藝文化沃土中獨樹一幟的曲種之一,太原蓮花落的鄉音鄉情,早已烙印在老太原人的心中。10月28日、29日,首部太原蓮花落輕喜劇《合浪浪許家》在太原青年宮演藝中心上演,相比我們耳熟能詳的蓮花落小段而言,這樣一部以傳統曲藝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臺劇,為太原蓮花落創下了新的里程碑,小曲藝走上了大舞臺,小曲種也將會被更多人知道。更為難得的是,該劇也是第一部講述太原城市變遷的舞臺劇,用太原話講述太原事,更是一次絕妙的體驗。
一部劇,山西曲藝人在聯動首部太原蓮花落輕喜劇《合浪浪許家》由中共太原市委宣傳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太原廣播電視臺、太原市歌舞雜技團有限責任公司出品,其主創團隊也是該劇最大的亮點,導演是大同數來寶創始人、我省曲藝名家、曲藝作家柴京云先生,領銜主演是大同數來寶創始人、我省曲藝名家、山西省曲藝家協會主席柴京海先生,編劇是太原蓮花落傳承人、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獲得者王名樂,演員們也大都是我省曲藝演員和話劇演員,可以說在這部劇當中,山西曲藝人在聯動。
“太原蓮花落從創建到傳承,也有了60多年的歷史,但相比很多曲種來說,傳播范圍不廣,還是在戲曲園子里說得多,作為新時代的傳承人,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門藝術推廣出去,在創新的基礎上更好地傳承。”提及該劇的創作初衷,王名樂娓娓道來。“上世紀80年代,師父曹強先生口吐蓮花,使得太原蓮花落迎來了自己的輝煌,那么在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當下,太原蓮花落也應該有自己的發展,我們能從戲曲園子走上大舞臺,這也是一種發展和傳承。”
為了精益求精,打造一臺真正的蓮花落舞臺劇,王名樂找到了在山西乃至全國小有名氣的大同“數來寶”創始人柴云京、柴云海,“大同數來寶,跟太原蓮花落,屬于一個曲種的不同分支,不僅在大同、全省、全國有穩定的觀眾群體,甚至走出了國門,所以我就想請兩位老師一起加盟,為這部舞臺劇出謀劃策。”接到王名樂的邀約后,柴氏兄弟毫無推辭,義無返顧地從大同來到太原,仔細打磨這部劇,從劇中的每個小包袱,到演員的演繹,二位老師都親力親為、精心打磨,在他們身上,完美詮釋了“戲比天大”的曲藝精神。
一部劇,折射曲藝人的“俠肝義膽”。聽到太原蓮花落要拍舞臺劇后,山西曲藝圈也熱鬧了起來,很多相聲演員,以及學習過太原蓮花落的演員們紛紛加盟,想著為太原本土的傳統曲藝做貢獻,這或許就是太原蓮花落的魅力吧,更是戲曲人為傳承傳統文化所彰顯的決心。
從山西古建說太原變遷山西,作為古建筑大省,有著引以為傲的建筑本體,在這片土地上,更有著眾多名家大腕的助陣。曾經,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就曾在太原的土地上實地探訪了多座古建筑,從晉祠到雙塔,將錦繡之美盡收眼底……王名樂就是以這段故事為創作背景,寫出了《合浪浪許家》的故事。
無意中,王名樂從報紙上看到了一則報道,講的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太原探訪古建的故事:在太原,梁、林二人登上了凌霄雙塔,林徽因看到城內一湖猶如天然的巨鏡,便問向導:“城里的湖名叫什么?”“文瀛湖。”向導回答道。林徽因說:“湖水多像一盤硯臺呀,我所站的塔便是兩支毛筆,所以太原迭出英才耀文峰……”向導說:“梁夫人,當地人也稱這里的景致是‘文筆雙塔’。建塔之意也是‘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就是這個故事,讓王名樂有了內心創作的規劃,作為太原人,作為太原蓮花落傳承人,就要借著太原說太原,講述家鄉之美,講述家鄉之變化,《合浪浪許家》應運而生。
“合浪浪”是太原方言,指的就是“小街巷”,王名樂就是以太原巷子里一戶許姓人家的故事為線索展開的,從20世紀80年代的老太原講起,一直到今天的新太原,太原這座城市的變化,也隨著劇中家庭的變化而變化。劇里有情懷,有回憶,有笑點,有淚點,從這部劇里你可以看到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變遷,這一戶許姓人家,是你家,是我家,是城市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每一戶人家……
演出現場效果極好,掌聲此起彼伏,笑聲不絕于耳,那些曾經熟悉卻又離我們遠去的太原話,鋪天蓋地而來,倍感親切,而那些很多人居住過的小街巷、大雜院、矮平房,又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和回憶……演出散場,在觀眾臉上,你能看到真摯的笑容,那或許就是他們記憶深處最美的樣子吧。
如果你是太原人,如果你喜歡太原,如果你想了解太原人,《合浪浪許家》就是你必看的一部劇。
山西晚報記者 孫軼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