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電子顯示屏、語音播報器、監控攝像頭、排風系統、暖風機……近日,一座新建成的“垃圾分類屋”出現在我市杏花嶺區坡子街南口,屋子采用鋼結構建造,外觀簡潔,設計新穎,十分打眼。
投放點也是宣傳點
10月27日下午4時,在坡子街南口的“垃圾分類屋”,垃圾分類督導員正在有序地指導附近居民正確投放垃圾。據督導員介紹,橘黃色的外觀與附近軍瑞園高層建筑的色調融為一體,屋面張貼垃圾分類投放指南;在功能上,配備暖風機、排氣扇等設備,有效避免垃圾分類時產生的異味;在管理上,實行定時投放,由專人清刷,保持室內干凈整潔。該屋面積為18平方米,有序擺放著16個垃圾桶,分為綠色的廚余垃圾桶、紅色的有害垃圾桶、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和灰色的其他垃圾桶。此外,“垃圾分類屋”旁邊還設立了工作間,可以方便垃圾分類督導員存放工作用品。
“垃圾分類屋”剛“開張”一周,附近居民就好奇地圍了過來,他們認真地聆聽垃圾分類督導員介紹垃圾分類的知識。“以前這個街口到處放著垃圾桶,有時清運不及時,怪味滿街跑,現在有了‘垃圾分類屋’,垃圾集中收集了,垃圾清運車定時清運,定時消殺,還有專人負責清刷垃圾桶,周圍環境干凈多了,整個街道提升了一個檔次。”太原市榮晉物業公司垃圾分類項目經理連維說。
連維介紹,“這樣的‘垃圾分類屋’杏花嶺區打算投放45個,我們公司投放了坡子街南口、北辰國際小區、省軍區第一干休所、半坡東街24號樓、晉安西街3號院等5處。”
每個“垃圾分類屋”既是投放點也是宣傳點,提高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度、知曉率。“垃圾分類屋”的建成投運,將極大提高垃圾分類質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新風尚漸成好習慣
10月28日早晨7時,在坡子街“垃圾分類屋”里,剛被清洗過的垃圾桶被整齊排列,地面干凈整潔,屋內聞不到一絲異味,身穿橘黃色馬甲的垃圾督導員馬師傅正在忙碌。
每天7:00~10:00、17:00~20:00是“垃圾分類屋”投放時段,馬師傅負責屋內垃圾桶的更換、清洗、消毒等工作。
此外,馬師傅還對居民垃圾進行細致檢查,確保精準分類、不出差錯。“作為督導員,我得自己先學透,做好分類,才能幫助別人養成好習慣。”接著馬師傅說起垃圾分類規則,頭頭是道。
與以往的垃圾收集點對比,“垃圾分類屋”更加智能科學。“我們馬上引入智能垃圾回收電子秤,通過電子秤的智能系統,對收集的垃圾進行稱重,并統計各類垃圾的數據,一段時間后,就能從各類垃圾重量的變化,反映居民垃圾分類的大數據情況。”連維說。
馬師傅說,目前居民投放的其他垃圾比較多,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會增強。
位于坡子街“垃圾分類屋”已經啟用一周了,家住軍瑞園小區的趙阿姨說:“以前這個地方擺放的都是露天垃圾桶,影響市容市貌,現在這個‘垃圾分類屋’,讓大家慢慢習慣了定時分類投放,有點繁瑣,但很值得。”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構建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經市政府批準,由太原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集中采購了8種樣式的“垃圾分類屋”300座。目前,我市已經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投放,通過實地查看、征求物業及周邊群眾的意見,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對垃圾分類工作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片區以及各類代表性的小區、樓院、學校、醫院等,安裝“垃圾分類屋”。
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垃圾分類屋”的投入使用,能積極引導居民自覺、科學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使大家加快養成珍惜資源、節約能源的生活習慣,共創綠色文明新生活。
記者 馬向敏 牛利敏 文/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