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陽曲小米”沉甸甸彎了腰 村民笑彎了腰

掃描二維碼觀看相關視頻。拍攝:楊洲芬制作:楊洲芬編輯:趙亮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轉眼已到深秋,每年的這個季節,對于莊稼人來說,都是疲憊又開心的,一季碩果又豐收。
    在好政策的指引下,陽曲縣東黃水鎮吉家崗村村民通過谷子選種、種植方式和技術上的改變,讓畝產不足300斤的谷子產量翻了一番,豐產時畝產能達到700斤。在對口幫扶單位和包村領導的幫助下,銷售價格也有所提高,僅谷子種植的收入就比以往翻了番。10月18日,山西晚報記者走進吉家崗村,聽村民們講述豐收的故事。
    緊急收割 田間地頭一片繁忙吉家崗村位于東黃水鎮南4.3公里處,距陽曲縣城15公里,由吉家崗和牛家灘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283戶,710余人。吉家崗村地處干梁,十年九旱,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村莊,以種植小雜糧和畜牧養殖生產為主導產業。全村兩千余畝耕地,一半種植谷子,一半種植玉米。
    10月18日7時20分許,山西晚報記者來到吉家崗村,多日的陰雨天已放晴,村口立著嶄新的仿古門樓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從村口沿著平整的柏油路,穿梭在村莊里一排排整齊的房前屋后,一處處寫有“村規民約”“聽黨話、跟黨走”等內容的標語隨處可見。很多村民家的大門緊鎖,偶爾能見到兩三個村民,一手拿著剪刀或鐮刀,一手拎著空桶往地里走去,還有村民騎著電動車或開著三輪車匆匆駛向村邊的地里?!疤煲涣?,大家都出門收秋去了,我算是出門晚了?!币晃淮迕襁呁暹叺奶镩g走邊說,天氣預報明天是陰天,后天有雨,得趕緊把莊稼收了。
    走在村莊里干凈整潔的柏油路上,看著街心小花園和整齊劃一的磚墻,心情格外舒暢。陽光下的吉家崗村天藍、地綠、村美、人和,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別有一番風味。
    山西晚報記者跟著58歲的村民吉愛忠一路前往他的4畝谷子地。在種植谷子的地頭里,有不少村民拿著鐮刀從根部割斷谷子秸稈,也有不少村民用剪刀或刀片直接割下谷穗,放進隨身攜帶的桶或袋子里。“從根部割斷秸稈,還要再把谷穗割下來,比直接從地里把谷穗割下多了一道工序?!奔獝壑艺f,擔心下雨,盡快把谷穗收回家,用谷穗脫粒機打成谷子晾干后存儲要安心一些。
    沒一會兒,吉愛忠就把三輪車開進了他的谷子地里。地里的谷穗長約20厘米,沉甸甸、黃燦燦的谷穗歪著頭掛在沒倒的谷子秸稈上,一些倒地的谷穗有的緊貼著地面,谷穗的顏色有些發灰。吉愛忠右手拿自制的短小的鐮刀,左手將割下的谷穗放進身旁的鐵桶中,沒多長時間桶里就裝滿了谷穗,他又將整桶谷穗倒進三輪車里。過了一會兒,有4名包裹著頭巾的女人來到吉愛忠的地里,和吉愛忠一起收割谷子?!拔依掀旁诟浇氖卟舜笈锢锎蚬?,沒辦法過來干活,她們都是我從附近的村莊里請來幫忙收秋的,每人一天130元工錢。”吉愛忠說。
    和吉愛忠的收割方式不同,66歲的村民趙五只獨自一人用鐮刀從根部割斷谷子秸稈,這已經是他獨自收秋的第4天,“現在割了谷穗,以后還得再割秸稈,還不如一下都給割了?!睂Υ?,吉愛忠說,對于留在地頭的秸稈,可以等到收完秋,看是否有人回收秸稈,再進行處理。
    在地頭轉了一大圈,到處可見忙著收谷子的村民。村民吉玉定指著不遠處剛收的4畝谷子地說,因為前段時間下雨,導致一些谷子傾倒了,沒辦法用收割機收割,他雇了10個工人干了一天,僅收割支出就花了1300元;現在他所在的這片4畝地里的谷子沒被雨打倒,用收割機最多兩個小時就能收完,每畝70元的收割支出,4畝地僅需要花280元。記者看到,吉玉定的三輪車斗里倒著的是谷子而不是谷穗,“機器收完后,出來的直接就是谷子,拿回家曬就行,人工收回去的是谷穗,還得再加工?!奔穸ㄕf。
    多渠道助銷 幫村民增收一碗香噴噴的小米飯端上餐桌并不容易,中間要經歷播種、間苗、追肥、收割、脫皮、曬干、收倉,直至去皮變成小米的歷程?!吨熳蛹矣枴酚醒裕恢嘁伙垼斔紒碇灰住,F在僅從收割這一環節,就能明顯感受到農民的不容易。村民吉玉定跟在收割機旁,不時彎腰撿拾掉落的谷穗,還要不時揮揮手拍走飛到臉上的秸稈碎屑,此時碎屑沾滿了他的眉毛、臉、鼻孔、頭和衣服。吉玉定的兒媳則是用頭巾包住頭掩住口鼻,只留下眼睛。
    說起變化,脫貧戶趙五只笑逐顏開,說變化可大了?!澳蔷褪俏业姆孔?,以前是危房,現在都給改造好了。村里的土墻,現在變成了磚墻,土路也變成了油路。以前吃的是雨水,現在吃上自來水了。”趙五只說,不僅如此,晚上出門村里有了路燈,還有休閑廣場,村里還修了污水管網。
    對于小米銷售,趙五只說,以前沒有銷路,小米賣不出去,只能把打好的谷子按每斤兩元的價格賣了,現在好多了,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幫著賣,將谷子脫皮打成小米,一斤能賣到六七元。
    來到吉家崗村村民委員會,大院里的愛心超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格外引人注意。村委會主任馮海榮說,他是吉家崗村人,18歲離開家孤身一人在外打拼,7年前受村民們邀請回村擔任村主任一職,剛回來的時候村里條件特別差,尤其是路特難走,村民趙二定就說過,她女兒以前在縣城讀書,出行靠自行車,一下雨村里的路就沒辦法騎行,孩子把自行車扔在半路上,哭著跑回來?,F在的吉家崗村成了吉祥港灣,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3525元,到現在的超萬元。建成了美麗鄉村,修好了田間小路,建起蔬菜采摘大棚、羊場、牛場,引進玉露香梨的種植,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為脫貧戶提供公益崗位,解決全村70歲以上老人的午餐問題,為全村孩子提供周末學堂。
    消費扶貧是讓老百姓得實惠最直接、見效最快的幫扶措施。馮海榮說,駐村工作隊為村里購置收割機,每年都幫助脫貧戶銷售農副產品,小米單價從3元翻了一番,價格上漲,銷量不減反增。“駐村工作隊還給每家每戶發放了吉家崗小米專用袋,幫銷的時候在每個袋子上貼上村民的姓名,發現雜物多的小米,村委會會進行相應的扣罰。”馮海榮說,駐村工作隊幫忙將村里的小米銷到了省外。
    小米現有的銷售渠道比較單一,作為2020年太原市引進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在這次村“兩委”換屆中下派到吉家崗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郭瑞燁表示憂慮。他在田間地頭詢問村民如何銷售小米,有的村民說是賣給以往的老主顧,有的村民說等村委會幫忙。看著被雨水壓倒的谷子,擔心小米質量受到影響,他甚至用手使勁搓掉谷皮,看著黃燦燦的小米才安心。從地頭返回村委會的路上,郭瑞燁一次次彎腰撿拾掉落在路上的谷穗,一路走一路撿,他的雙手捧滿了谷穗。
    助力農村特色火起來 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除了吉家崗村,東黃水鎮的其他9個行政村和兩個社區也不同程度在小米產業上發力。范莊村依托“范莊小米”這一品牌,發展小雜糧加工,打造雜糧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東黃水村村民鄭惠拴回村創業時,一直潛心鉆研小米,從自有土地50多畝起步,不斷摸索創新,從單一的黃小米種植到黑小米、白小米、綠小米、紅小米種植,打造東黃水“五色小米”品牌種植逐漸形成特色。種植規模也不斷壯大,目前五色米種植有700余畝,年銷售近30萬斤,形成小米種植產、供、銷一體的專業農場。
    東黃水鎮全鎮現有吉家崗、范莊、路家山、東黃水、伽西、牛家灘、紅溝南山片丘陵區的1.2萬余畝谷子種植規模,占全鎮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如何打造農業發展小米特色種植片區,如何深掘“東黃水小米”傳統區,助力小米產業幫助農民實現持續增收?東黃水鎮黨委書記黃根鎖說,2020年,東黃水鎮農業產業強鎮項目是陽曲縣申報成功的太原市唯一一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項目,該項目是以強化東黃水小米產業基礎建設為重點,著手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改善基礎設施、完善設施設備,推進產業基地景區化建設,堅持產業綠色發展?!叭傓r業產業強鎮共有5個子項目,都是以小米產業基礎建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建設主體,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實現全鎮現有的6個小米加工合作社資源優化分配,促進小米產業的深度發展?!秉S根鎖說,具體做法就是,結合實際情況,通過電商平臺、傳統農產品銷售平臺等深挖產品價值,提升初級產品附加值,初步形成全鎮小米產業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幫助農民增收。
    太原市陽曲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負責建設東黃水鎮小米品牌提升項目已取得小米SC相關認證,并通過網絡直播25次,同時在直播間開設陽曲小米銷售專區,每周直播六次。同時,陽曲縣田創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建設谷子循環利用提升改造項目主體建設完成,已開始投產運營。此外,還有負責建設小米加工、包裝、儲存升級改造項目的公司。現在已購置自動提升機12個、篩選機1個、去石機1個、拋光機2個、碾米機2臺、色選機1臺、包裝機1臺、晾米倉1個、石磨機2臺和石碾機兩臺,目前可解決全鎮小米、雜糧等加工成品。
    采訪中,黃根鎖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有承建東黃水鎮小米現代化產業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的公司,目前正在合作研發物聯系統,已經打造東黃水鎮“黃黍香”品牌,溯源系統軟件現已設計完成。同時也有負責建設東黃水鎮小米產業鏈產品開發項目的公司,目前已研發出14種以上小米產品,物流分揀中心已開工,預計10月底完工,11月正式運營?,F在“四通一達”快遞已整合,物流配送路線已規劃,運營方案也已確定。未來,東黃水鎮的小米將走得更遠更廣。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